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益茶制作技藝”作為普洱茶制作技藝的代表位列其中。
此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于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在摩洛哥召開。好消息傳來,令無數普洱茶愛好者歡欣鼓舞。
(相關資料圖)
至此,我國共有4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敝袊铓v史源遠流長,我國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
今年我國唯一申報項目是“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堪稱我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徑山茶宴、趕茶場、潮州工夫茶藝等相關習俗。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大益集團始創于1940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機械化、專業化制茶企業之一,歷經82年的辛勤耕耘,已發展成為以普洱茶為核心,貫穿科研、種植、生產、營銷與文化全產業鏈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
早在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藝”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大益人憑借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對該技藝進行不斷完善、升級,推出一款又一款廣受市場追捧的大益茶。與此同時,大益始終以傳承中國茶道精神、復興中華茶道為己任,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茶道體系。并堅持在茶道文化研究、茶道藝術研究、茶道全面推廣、茶文化國際交流等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打造了一個個極具學術價值、前瞻性、綜合性的茶文化交流推廣平臺。
通過舉辦大益論茶、公益奉茶、品樂會、茶庭劇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以茶會友,帶領茶文化愛好者體驗茶道之美,并由此形成了高雅的、獨一的飲茶風俗,并始終貫穿于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慶活動中。
由此,打造了令人矚目的“大益”這一明星茶品牌。
1973年,普洱茶人工渥堆發酵技術在勐海茶廠研制成功,開啟了普洱茶熟茶制作的先河。1975年,被業界公認為評判普洱生茶和熟茶的標桿產品7542、7572相繼問世。40多年來,大益通過不斷提升原料品質、完善制茶技藝,每年推出這兩款產品的新批次,廣受市場追捧。
眾所周知,大益作為中國茶行業的領軍者,多年來在普洱茶研配方面做出了諸多的貢獻,如:首創研配理論,豐富產品結構;健全研配體系,傳承經典配方。開發了多元化的產品系列:經典系列、臻品系列、皇茶系列、傳世系列,有別具一格的“生肖茶”:瑞虎呈祥、龍騰盛世、拱金耙銀、洞天福地………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天地一流”,以此滿足消費者找到適合自己的普洱茶。
“大益酵池”自1973年開始發酵至今,已不間段發酵近50年,經過這么多年的歷史沉淀,“大益酵池”累積了發酵的優勢菌群,形成發酵的特有小環境。同時,這一環境與高礦物質含量的弱酸性水源的完美結合,構成了大益普洱茶發酵的微生態環境,奠定了“勐海味”的基礎。
歷經十年科研積累,大益于2016年3月成功創制“微生物制茶法”(第三代發酵技術),揭示了普洱茶渥堆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消長規律,掌握了適宜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因子如溫度、濕度、溶氧等參數;實現了優勢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養。并推出以科技為支撐、健康為導向的“益原素”方劑產品益原素A方、B方、U方,以及風味茶晶益原素玫瑰風味茶晶、益原素桂圓紅棗風味茶晶……
微生物制茶法繼承了傳統渥堆高溫、需氧、多輪次發酵的工藝本質的同時,接種“大益酵池”穩定的、特有的微生物菌群,使其生產的“益原素”系列茶品具有脂溶性強、分子量較小、易于吸收等特點,成為新一代消費者便捷飲茶、健康飲茶的新選擇。
“茶為國飲、身心大益?!苯裉斓拇笠?,致力于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已成為經典茶品與健康品質生活方式的代表。
此次“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拓展大眾對茶文化、茶葉相關知識的認知,凝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我國茶產業全面繁榮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圖文來源:大益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