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世界里,什么更令人怦然心動?
不可復制,獨一無二。
任何偉大的藝術形式,都是不循規(guī)蹈矩的。任何標榜的完美,本身都帶著缺憾。不可復制講究的是一種偶然性,一種自然性,其結(jié)果并非是為了手法的完美或畫面的完美,而是為了真,求事物的真,藝術的真。
(資料圖)
相較于真,可能美都變得次要,這也是柴燒這種藝術形式所追尋的東西。
柴燒器皿,從泥料為始,在藝術家的巧手下成型,在高溫下形成溫潤光澤,窯內(nèi)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形成色彩古樸且層次豐富的自然落灰,也稱“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zhì)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
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的古樸美感,既不重復且難預期,每個皆成孤品。
老子講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但‘無為’并非不為,他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不過多過分的干預,講究的是充分尊重事物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
所以,在入窯前和入窯后,還是作大量的工夫的。其中對土、火、柴三大要素的把控,將充分影響著柴燒成品的結(jié)果。
土:柴燒作品里材質(zhì)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熱好,通過柴燒可以讓土產(chǎn)生一種溫潤、沉穩(wěn)、內(nèi)斂之美。好的陶土,就會呈現(xiàn)更好的色澤。這也是建水五色陶土的得天優(yōu)勢。
柴:柴燒選用的木材一般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以利燃燒。以松木最佳,燒窯時,窯主通常將木頭靠在窯壁上,利用窯溫幫助其干燥。
火: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氣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元素,都會影響窯內(nèi)的色澤變化。
當完全燃燒的灰燼,隨著熱氣流飄散,在溫度高達1200℃以上開始消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坯中的鐵相互交融后形成色彩不可琢磨的自然落灰釉,那種驚艷,一輩子也忘不了。
這就是柴燒,當我們在力所能及的施以人為之后,把最高潮的部分丟給老天爺,其中所蘊含的期盼,較之之前必然尤勝三分。在不可預料的窯內(nèi),在不可人為的火海,試想想當我們懷著忐忑的心情,在外翹首以盼,憧憬著不可預料的作品,這樣的藝術形式,又怎能不讓人怦然心動?
柴燒,是自然中木、火、土的整合與再現(xiàn),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jié)合而成美麗作品;以“土”為畫布、“火”為彩筆顏料,創(chuàng)作每一件樸實、粗獷、多變又獨一無二的作品。
劉躍,拜紫陶藝術大家為師,盡得其老師之真?zhèn)鳎髌愤M入市場后經(jīng)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由此被稱為建水紫陶新生代匠人。
參展作品心經(jīng)西施壺、舍得紫陶壺、室雅蘭香在2016首屆中國昆明陶醉中華云南藝術精品評選分別榮獲銅獎、銀獎、金獎、特別獎; 2017年7月15日憑作品腰鼓花插三件套,心經(jīng)風水缸,根藝梅瓶榮獲第三屆云南省陶瓷工藝大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