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劉也涵,滿族,1965年出生于吉林伊通,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少文水墨造型藝術工作室專職研究員、《水墨視界》總策劃,云南省陶瓷工藝大師。
1987年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版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院第三工作室跟隨導師李少文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長期從事中國畫的創作和研究,其畫作曾先后參加過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的相關展覽,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劉也涵擅長畫紅衛兵和鐘馗,在傳統中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藝術視覺和表現技法,被同行稱為“劉老五”,曾入選全國“百佳書畫家”。出版專著《劉老五畫集》、《中國書畫名家年度人物之劉也涵卷》;2010年編輯出版畫冊《中國當代人物畫小品集》、《水墨視界》、《中國當代山水畫小品集》、《中國當代花鳥畫小品集》等專業書刊。
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也涵接觸到了建水陶,就被這種將詩文、書法、繪畫、篆刻等融于一體的陶藝所吸引,于是毅然留在建水研究建水陶。為此,他創辦了“水陶坊陶藝工作室”進行陶藝創作。幾年來,他潛心創作,將國畫藝術與建水陶雕刻填泥工藝巧妙結合,通過書畫鏤刻、彩泥鑲填,把自己的思想和靈感融于建水陶上,并賦予建水陶新的生命和藝術價值,不斷拓展藝術新領域。尤其是“火紅年代”系列、“鐘哥”系列的建水陶藝作品,不但打破了建水陶藝制作原有的創作模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還豐富了建水陶藝術的表現形式,提升了陶藝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價值。
劉也涵在建水陶的藝術研究和創作方面的實踐,具有其他陶藝家難以比肩的條件。他是中國畫科班出身,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有著開闊的藝術視野和過人的創作能力。他的陶藝作品器形與書畫裝飾渾然一體,色彩與質地相互映照,觀感與觸感彼此生發,不倦地求新求變、超越自我,把建水陶文化藝術品位和雕刻填泥技術往更高的層次推進。2010年,其兩件陶藝作品同時獲第五屆北京國際文化產業創意博覽會金獎,作品入展上海世博會;2011年,作品分獲第六屆北京國際文化產業創意博覽會金獎、銀獎、銅獎,獲云南省工藝美術第五屆“工美杯”精品評選金獎、銀獎,云南省首屆陶瓷藝術作品大獎賽金獎、銅獎,獲2011“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銀獎;2012年,獲陶醉中華——彩云之陶藝術節“彩云杯”特等獎、金獎、銀獎、銅獎,云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金獎、銅獎;2013年,作品獲云南省工藝美術第七屆“工美杯”精品評選金獎、銅獎,并被評為云南省陶瓷工藝大師。
2014年6月5日,劉也涵在云南省博物館舉辦了“非遺印跡·云陶麗影——劉也涵建水陶美術作品個人展”。此次共展出其“火紅的年代”、“散淡鐘哥”、“靜靜紅河谷”、“瀘江河的歌”、“歌聲飄過瀾滄江”、“紅河谷的云”、“古道茶香”等7個系列的90件陶藝作品及49件畫作。這些充滿時代烙印、人文情調和民族風情的作品不僅展現了他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創意視角,而且為世人帶來了新的藝術體驗和藝術美感。
短短幾年,劉也涵在云南陶藝界就聲名鵲起,并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他以陶泥為載體,將中國畫同建水陶的型、色和工藝結合,為建水陶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建水陶創作取得突破之后,近期,劉也涵又應華寧有關部門之邀來到了華寧。對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華寧陶的泥料特性、器型、釉色和工藝進行研究和藝術實踐,并取得了一些突破。他不僅采用華寧的泥料制作了一尊目前最大的華寧陶騎象觀音,而且還設計制作了一些具有獨特創意和藝術品位的器皿,并積極探索華寧陶的釉色和書畫裝飾藝術。相信,劉也涵一定會為華寧陶的發展帶來新的氣象和藝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