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場上的白茶,當年生產的多為散裝,陳年的則以緊壓為主,緊壓老白茶又以餅狀和磚形為主,這已是業內約定俗成的慣例,也被絕大多數茶友所接受。
在被認知前就已存在的事物,人們總是毫無懷疑地確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只要深入去了解,就知道白茶從散裝到緊壓的演變,新、老白茶概念的樹立,只有切身經歷這一切,才能體會這變化中所需要的莫大勇氣。
(相關資料圖)
原始與天然的伴生——散茶
白茶是最崇尚自然的茶類,不僅工藝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白茶最傳統、最原始、最天然的形態,自然就是散茶。
在上古時期,太姥娘娘煮白茶救治麻疹病人的傳說中,白茶就是以散茶的姿態出現,可以說,這就是自古以來人們對白茶最深刻的認識。
盡管散茶的姿態,能保留白茶最真實的狀態,但隨著市場白茶熱的日益崛起,白茶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散茶的存放,無論對消費者、還是生產商都太占空間了。這時候,是餅茶的出現拯救了這一切。
跌跌撞撞的試探——餅茶
盡管餅茶一度成為判定白茶“老”的標準型制,但相對久遠的散茶形態,餅茶實在有些“年輕”。今天的人們或許難以想象,當代第一片老白茶餅的出現,距今僅有十五年。2003年,品品香聯袂福建農林大學孫威江教授和時任寧德市茶業管理局副局長蘇峰教授締造了“第一片老白茶餅”。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餅茶的出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當時并沒有白茶壓餅的先例,更不清楚白茶壓餅之后,是否會對它的后續轉化產生影響,經過長期實驗,尤其是采用蒸壓法后,對茶葉水分含量等各項指標的檢測與把控,才讓今天看起來理所當然的餅茶,第一次問世。
經過多次的工藝改進,白茶餅解決了儲存的難題,逐漸為人們所接受,但也相應繼承了餅茶的缺點,品飲時需要撬茶,飲用不方便,同時撬過的茶餅不及時密封,茶葉易吸附異味的特性,造成了另一重存儲困境。
其實,白茶餅所出現的問題,更多指向消費者,畢竟生產商并不需要親自為茶友們“泡茶”。那為什么,老白茶還是擁有了自己的形象——梯形小磚?
真正從“心”出發——梯形小磚
2013年,品品香推出老白茶標桿——曬白金,“第一塊老白茶小磚”也隨之誕生。2016年,品品香曬白金系列全線革新,“梯形小磚”正式驚艷問世。一舉改變了老白茶以餅形和散裝的產品結構,使老白茶脫離了餅形桎梏,擁有了自己的代表形象!
梯形小磚是真正的后起之秀,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茶友們的熱愛,“老白茶·煮著喝”的理念也隨之更深刻的走進茶友的內心。根源就在于,它比餅茶多走了一步,而這一步真正走進了茶友們的品茶體驗。
曬白金的梯形小磚,梯形小磚、一粒一泡、每粒5克,產品結構全面標準化,小磚繼承了緊壓茶便于攜帶的優勢,同時讓它可以像巧克力那樣,一粒一粒掰下來煮飲,大大方便了茶友。
曬白金的分片小盒包裝,還讓它可以隨身攜帶,針對老白茶易吸附異味特點,所特別設計的鋁膜棉紙袋,也讓老白茶小磚在外部拆封后,得到更及時的密封。
從散茶,到餅茶,到梯形小磚,在品品香看來,形態的變化從來都不是目的。正如梯形小磚首次問世給白茶行業所帶來的震撼,那正是品品香茶人始終不變的初心,做一杯自然、健康、品位的好茶,獻給千家萬戶!